为全面展示四平市法院系统工作亮点和建设成果,近日,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与中国吉林网四平站联合组织媒体记者赴基层法庭进行采访活动。
基层人民法庭是最贴近人民群众,最了解群众需求,充满着人情味和家长里短的地方。作为老百姓接触到法律的最前沿阵地,基层法庭都有怎么样的人和事儿?请跟随记者的脚步来双辽市人民法院看一看。
伴随着冬日晨曦的第一缕阳光,双辽市人民法院双山人民法庭的干警们开启了平凡而又忙碌的一天。别看双山法庭虽小,却管辖着两镇三乡,近九万人的家长里短,法庭干警常年驻守基层,用脚步丈量着双山镇每一寸土地,守护者904平方公里的公平正义。
记者来到调解室,看到柳孔飞法官正在调解一起离婚纠纷,就如何化解双方就彩礼退还这个矛盾,尹法官格外的耐心细致。他不仅释明返还彩礼的相关法律规定,也从当地的风俗习惯、经济水平、彩礼的使用、消耗、后期执行等因素进行了“背对背”调解。在柳孔飞的疏导下,原、被告解开了心结,当庭达成调解协议,并当天被告主动履行一次返还了相应彩礼款。“像这样的情况有很多,我们双山人民法庭一直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的审判理念,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贯穿到日常工作之中,真正做到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度,有力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营造和谐良好的法治氛围。”柳孔飞介绍说。
在另一边,辛国义庭长正在开庭,让人有些新奇的是,这里只有原告,并没有被告到场。原来,为了及时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法官决定通过互联网庭审方式进行庭审。辛国义告诉记者,“通过网络开庭调解纠纷,不仅为当事人提供了在异地或者因种种原因不能来法院应诉的情形,也节约了诉讼成本,快捷高效地化解矛盾,延伸办案空间。”在庭审过程中,辛庭长主持各方当事人提出调解方案,并就调解方案进行磋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后通过网络在调解笔录中签字回传。整个庭审历时15分钟,互联网庭审的高效便捷获得了当事人的称赞。
下午,记者来到茂林人民法庭,这个只有5名工作人员和1名法官的法庭别看人少,但一年下来要办理11个社区、42个行政村产生的300余件案件。刚刚简单了解了法庭的基本情况,记者便跟着茂林人民法庭负责人刘宏峰来到了茂林镇政府,和镇里的工作人员们一起听了一节普法宣传课。
课上刘法官以案说法、明礼释疑,并还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接地气地逐一回答了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难题。据介绍,近年来,茂林人民法庭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做到普法内容接地气,普法活动有人气,针对农村地区多发的各类民事纠纷典型案件开展经常性的送法下乡、普法大课堂、就案讲法活动,为群众送去多元化普法套餐。2023年,茂林人民法庭开展普法宣传共9次,受众总人数451人。
紧接着,刘法官马不停蹄又赶到靠山村,在这里他要调节一场关于土地的纠纷。刚一到地头,两名当事人就迎了上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自己的得失,事情起因很简单,只因为错收了五根垄土地的玉米,关于赔付,双方起了争执。村委会协调不成,便请刘法官到现场进行实地调解。调解过程中,刘宏峰法官通过唠家常的方式详细询问了双方情况,先是从法律规定的角度分析双方的证据和诉求,陈述利弊,给双方算了一本经济成本账、时间成本账。很快,大家达成了调解——一根垄100元,一共赔付500元。
圆满调解后,刘宏峰告诉记者:“这类纠纷往往并不是大矛盾,要早发现及时化解,就能避免更大的矛盾出现,真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门口,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做的诉源治理工作、将矛盾纠纷化解放在前面。”
对双辽市人民法院的法官们来说,紧张繁忙的工作再平凡不过,但正是这份平凡与踏实,使他们更贴近群众,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基层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李忠鑫 毛思博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