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垦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富裕路 要闻-四平站 李明伟 236467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四平站 > 要闻

辽河垦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富裕路

2017-03-23 10:42 | 来源: 四平市人民政府

  辽河垦区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主题,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努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成效显著。

  农民跟着能人走

  孤家子镇马家窑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全村耕地面积635公顷,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其它经济作物几乎为零,种植结构单一,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咱马家窑人均仅2亩耕地,别说种植现在不值钱的玉米,就是全都种上水稻,又能值多少钱?光靠种植业,老百姓只能不吃糠,不能奔小康。要想群众富起来,必须下大力气,调整种植和产业结构……”市财政局下派的马家窑村第一书记刘凤飞在一次班子会上说。他带领村班子成员经过多次考察和论证,最终决定上食用菌项目。村民会组织27家贫困户成立“广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已建起8米宽、50米长的大棚35座,总面积1.4万平方米。

  产业扶贫的关键是人才,为此,村里专门聘请市劳动模范、2016年跻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50强的茅山分场富邦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郑艳英,作为种植香菇的全程技术指导。现已购进菌棒27万个,预计到5月份可生产香菇50余万斤,产值160万元。

  能人跟着产业走

  今年43岁的孤家子镇红旗村刘立丰,是一位普通农民。2007年通过市场考察,了解到种植红葱经济效益很好。于是,刘立丰在自家地里尝试种植8亩红葱,红葱每年4月栽种,7月收获,再种植一茬大白菜,经济效益相当好。2009年他组织55户村民,成立了“立丰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带动周边乡镇村民一起种植红葱和大白菜,面积逐渐扩大到800亩,产品远销广西、广州、云南、山东等地。

  “没种植红葱之前,我们家别提多困难了,从种植红葱开始,家里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村民杨玉香说。“去年一垧玉米也就收入5000多元,可种红葱和白菜一垧地就收入4万多元。”村民刘景学兴奋地对笔者说。去年,刘立丰从云南又引进毛葱和香葱两个品种,经过一年试种,毛葱和香葱对当地的土质气候也很适宜,今年将扩大种植面积达到100亩。

  产业跟着市场走

  玉米一直是辽河垦区的“铁杆庄稼”,如今已经雄风不在。“玉米价格走低,就要调整种植结构,种植其它作物。”今年58岁的辽河农场新鲜分场五村村民宿方荣说。虽然老宿是一位种地老把式,但思想前卫,对上级农业工作精神吃得很透。去年12月他花3天时间,写出一份《土地合作承包宣传单》,成立了“辽河垦区亿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一家一户传统的耕地经营模式,提出不愿意种地的农户,可以由合作社集体耕种;愿意种地的农户,合作社无偿提供旱改水规划及大棚水稻育苗,并由合作社统一组织耕种及田间管理,收费标准双方协商而定。宿方荣将宣传单打印100多份发送各户,并为村民解疑答难。在他的倡议下,村里有89户同意将总计120公顷耕地流转到合作社经营。宿方荣以每公顷8000元的价格,付给流转耕地的村民,并签下一包三年的合同。

  目前,宿方荣已经先期投入100多万元,购进上海50拖拉机一台,东方红1404旋耕犁一台、约翰迪尔484一台,还要逐渐购进育苗机、插秧机、水稻收割机等大型农机设备。小粒香、吉农大838、铁梗11号等水稻种子11000斤已经到位,化肥、农膜等物质正在采购中。初步计划建立12.5米宽、135米长的育苗大棚8座。目前,他正组织人员焊接水稻育苗大棚钢筋骨架。

  同时,合作社正在抓紧时间完成旱改水设计与施工,在新水田区域建一座变压器、一座水闸门,开辟新的引水送水渠道,计划总投资260万元。为集中力量搞好这项大工程,他还动员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工作的儿子宿其林,放弃每月工资6000多元的工作,卖掉一栋楼房,带回资金100多万元,回村与父亲一起干事业。父子俩雄心勃勃,决心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责任编辑: 李明伟